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和对策
时间:2016-10-28 13:53来源:合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作者:王峰 房建学等 点击:
次
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和对策
王峰 房建学 王向华
农业机械化是用机器逐步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系统的功能表现在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置换,在农业生产力置换过程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的载体,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其发展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和技术等生产资料投入少,导致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和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在减少,季节性劳动力不足,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因此,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逐年增加,我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50.2万千瓦,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94100台,配套农具164100部;小型拖拉机184800台,配套农具285600部农用灌溉柴油机53900台。而庞大的农机作业群体,据统计,2016年截至今日共发生农机事故1269起,其中伤188人,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60余万元。农机的发展和生产,离不开安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对于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意义重大。当今农村,影响农民生活,导致农民返贫的农机突发事故时有发生,使多年的努力和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普通农民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农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今后的生产和生活,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农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隐患险于明火”,一切事故源于隐患,消除事故隐患是防止事故发生的第一道关口。按照事故发生的基本过程来讲,一般是由隐患滋生、控制失效、应急失败三个线性成长过程构成。所以,隐患才是导致事故的根源。什么是安全隐患呢?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章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一般来 讲,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的缺陷四方面内容。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剖析当前农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 农机生产经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是农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人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机生产经营的安全与否。我们在田查路检中发现主要有下列不安全行为:一是无证驾驶或操作形成的农机安全隐患。有相当一部分农机手和使用者认为农机驾驶简单易学,不参加培训,不参加考试,无证驾驶,盲目蛮干,心存侥幸,一遇突发情况不能正确及时处理而引发事故。二是违反规定载人和人货混装。在农村,有的人图方便 或图省钱,违反规定搭乘拖拉机;有的农机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作业时,作业人员和货物混装而形成安全隐患。从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农机事故,造成两人以上死亡的群死群伤,都是因人货混装或违反规定载人造成的严重后果,教训相当深刻。三是驾驶无牌证车辆。无牌证车辆没有经过年度技术检验,安全性能差,机车运行情况心里没有底。四是农机驾驶员或操作手超速驾驶车辆,酒后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五是疲劳驾驶或操作。部分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为了获得较高经济回报导致超长时间驾驶或操作,睡眠不足,疲劳驾驶而造成安全隐患。
2.农机生产经营中物的不安全状态。 一是部分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机械的日常维护和检修,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带病坚持作业,超负荷运行,长时间作业使用,为农机事故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二是有的农机经营者、使用者不向农机监理机关报告,不经批准而非法改装农业机械,致使农业机械不符合技术标准,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发生故障和事故的可能性,从而埋下安全隐患。三是部分农业机械无牌、无证,从来没有参加技术检验,机车安全性能状况差。四是部分车辆已经超过年检期限,已经达到报废年限继续上路行驶。五是部分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多拉快跑”,导致车辆在超载、超速的状况下工作,使车辆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导致事故发生。
3.农机安全生产中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里主要是农业机械行驶的道路状况。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差,建设不规范,安全隐患多。一是道路等级低,宽度不足,道路线型不规则。二是乡村道路坡陡弯急,路窄,路面坑洼不平,交叉路交织点多,秩序混乱,人行横道少。三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设施不完善,通行能力低。
4.农机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缺陷。 由于农机监理机构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到农村各个角落检查,乡镇农机站又没有执法职能,无法对违法、违规的农业机械及驾驶人进行有效严格监管。乡镇政府对农机的重视不足,造成农机安全监管不到位,工作存在盲区和死角。
二、防范和消除农机安全隐患的对策及措施“防范胜于救灾”,杜绝事故的发生,防范是第一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工作必须牢固树立 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防微杜渐。为了预防和消除农机安全隐患,减少事故率,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采取以下七条治理措施。
1. 全面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人们确保农机安全的意识要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一是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开展适合不同文化 水平、年龄、职业要求的多样化宣传活动,以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宣传目的。二是宣传工作社会化。只有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机安全,才能做到提高全民确保农机安全的意识。
2.强化农机机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安全生产的前提是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因此,要加强农机经营者、使用者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 做到学法、懂法,遵章守纪,时时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从人为的角度预防和消除农机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率。
3.定期保养检修农机具。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应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出厂使用说明的规定加强日常维护保养,以保证农机具各部分的技术状态完好,在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4.定期检验。 定期检验是农机监理部门采用先进设备对农业机械性能进行全面检查,是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农机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予以及时排除,从而预防和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5.加强农机执法力度。 针对一部分农机机手存在侥幸心理,故意违反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儿戏的,应依法采取严励的打击措施,真正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处罚一小部分人,教育一大部分人。让人树立起牢固的安全观念。
6.改善乡村道路状况。增强乡村道路的通行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要投入建设资金,加大建设力度,配备交通标志、标识,规范建好乡村道路,消除安全隐患。
7.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消除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缺失 一是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职能。县级农机安全监管部门是执法机构,乡镇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紧密配合县级农机安全监管机构的执法工作。同时,要发展村级农机安全监管。形成区(县)、乡(镇)、村三级网络来管好农机安全。二是切实做好农机安全监理的源头管理。农机安全的源头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法定职责,是一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要严把农机上牌关、年检关、培训关。
8.互保分险,降低农机事故农机安全互助保险是陕西的创新之举,它“集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难”,把机手们组织起来,把使用经营农机的事故风险分摊开来,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农业生产就无法稳定有序地进行下去;没有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就没有保障。离开了安全,我们还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要开拓进取,继往开来,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地做好农机安全隐患的防范和消除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