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会员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协会 > 关中 >
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与对策
时间:2016-10-28 13:23来源:临渭区农机安全监理站 作者:杨波 王剑 点击:
 
    近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上半年农机事故情况通报,从全国情况来看,造成道路外农机事故的主要特点依次是操作失误、未年检和无证驾驶、无牌行驶,分别占事故起数58.2%,27.4%,16.8%,造成道路上农机事故的主要特点依次是无牌行驶和无证驾驶,分别占事故起数的39.8%、27.3%。从农机事故发生的特点来分析,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还是“人” 、“机”、“环境”因素,面对这一老话再提的因素,从农机安全监理角度来看,是一个永恒的因素,新时期下所面临的农机安全管理问题依然严峻,对农机管理部门的要求更高,所以要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不断的提升“人”的水平,加强“机”的管理,提高 “环境”条件,从本质上解决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提升,从源头遏制重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一、临渭区农机安全状况
    全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3824万台(套),其中拖拉机拥有量9449台,联合收割机4325台。我区大约有800台左右的拖拉机常年从事建材运输作业,其余的基本都是纯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每年约有3300台左右从事跨区作业。据统计,临渭区近三年来共发生农机事故41起,造成死亡1人、受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 16.73万元。农机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失误、无牌行驶、无证驾驶、未参加年检,分别占事故期数的 35%、27% 23%、15%。
二、 农机安全运用的难点
    从我区农机事故数据统计分析上看,造成农机事故的首要原因是驾驶操作失误,其次原因是黑车非驾行为,再是未按照规定参加年度检验,从公安部门获取的农机事故资料,造成道路上的农机事故主要是黑车非驾行为,因此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存在以下几点:
    1、农机从业人员理论技能提升缓慢。十年来,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带动下发展迅猛,农业机械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产品自动化程度上有所提高,造成农机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水平与农机化发展水平没有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机管理人员对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安全应用水平比较迟缓。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出现,就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因素,农机管理人员新知识更新迟缓,在安全管理方面永远都是在吸取农机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教育培训农机驾驶人员,难以做到知识前瞻提前培训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知识水平安全意识偏低,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进城务工,尤其是农村的高素质人口流失严重,留守农村的大部分属于老龄儿童或者知识水平低下的人员,造成农机驾驶经营人员缺乏,形成目前的新老交替脱节,农机经营者年龄偏大,愿意驾驶操作农机的人员很少,为农机安全经营埋下隐患。农业生产者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缓慢。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发展迅速,但是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者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意识转变缓慢,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我们往往能够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田地里看到人机共同作业的场面,这一现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存在,也是较大的安全威胁。
    2、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缓慢。我国农业机械虽然在数量上提上较快,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比较缓慢,大部分农业机械的操作仍然需要驾驶员凭感觉、凭技能,依靠人工判断,没有智能安全防护设施。农机驾驶操作时产生的噪音、粉尘、温度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农业机械在作业时往往需要另外一个人站在外围用对讲机进行指挥,驾驶室封闭不严灰尘太大视线不清,农机操作人员容易判断失误,造成事故。
    3、农业机械作业环境有待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已经成为农机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在农田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大量侧翻、坠落、翻覆农机事故,除了人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作业地势、道路因素造成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块经营使农田缺乏统一的规划,农田宽幅不一致,作物种植不一致,地块平整不一致,给农业机械作业带来诸多困难,也是农机事故发生的因素。农田机耕道路缺乏统一标准,给农业机械作业造成困难。我区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大区,每年约有3000余台联合收割机到外省作业,我们也派遣人员跟踪服务,从这几年发生的翻覆、坠落事故来看,绝大部分是发生在机耕道路上的。由于机耕道路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加之土地经营责任到户,存在侵占机耕道路现象,政府也没有将机耕道路列入议事日程,缺乏政策资金支持,造成机耕道路破坏严重,有的甚至是自然形成的道路,平时也缺少维护保养,给农业机械通行造成困难,容易发生事故。
三、农机安全运用的对策
    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的难点是“人、机、环境”方面的因素,其防范事故发生的对策也应从“人、机、环境”方面入手,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不断提升农机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加强农业机械的安全措施和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为突破点,逐步提升农机安全运用水平,减少农机经营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1、加强农机从业者的业务技能培训。首先,要加强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农机管理部门应根据农机化发展水平,制定发布农机干部培训大纲,组织开展农机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新机具新技术安全运用技能和特点,不断更新农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其次,强化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是农机的直接经营者,是农机事故风险的承担人,必须对新型农业机械有全面的了解,才能避免农机事故的发生。国家相关规定将新型农机具的培训职责交由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承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彻底或者不执行,致使农机信息出现偏差,造成农机驾驶人员安全理论水平偏低。农机部门应根据农机化发展水平和农机事故分析定期组织农机驾驶人员进行培训。国家应制定发布激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年轻人加入农机经营队伍,或者开展农机经营者的再教育,提升农机经营者的业务素质,改变农机经营队伍的人员结构,让现代农业机械经营者具有一定的社会荣耀感。第三,不断深入向群众宣传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这一先进模式,对减少作业成本和粮食增产的作用,同时也要向群众宣传农业机械化可能给人带来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先进技术存在的事故隐患。
    2、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尽管我国农机工业发展迅猛,并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智能化程度低下,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都比较偏低。智能化机械使用简便,能自动识别农机具,能够自动储存程序和数据,对作业行距、作业面积,作业路线进行设置,通过智能化装备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操作次数,避免了靠眼看、手摸,凭感觉进行操作农业机械,从机械本质上化解安全因素,保障农机经营者额人身和财产安全。
    3、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形成农田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能够方便农机作业,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安全作业提供了良好的作业环境。加强机耕道路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做好基础保障,完善农村机耕道路网络、提高其质量,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变的增长方式。机耕道路是农机具出入田间地头进行农田作业的通道,直接影响农机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机耕道路应按照统一标准设计、铺设,其适宜宽度应保持在3.5-4米之间,还应设置会车道,危险地段设置危险标志,确保机耕道路建设与农机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