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机互助保险 促进农机安全监管
岐山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 朱成
岐山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古称“西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周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转鼓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全县辖10镇124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总面积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4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28.2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为6912台,其中拖拉机3559台、收割机850台、手扶拖拉机354台、微耕机2149台。
我县农机互助保险工作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的工作理念,主要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宣传动员,会员登记办理,农机互保事故处理。目前农机手入会已累计达到5200人,其中拖拉机3800人,收割机1400人,互助保险会费累计收入达200万元,入会会员呈连年增长态势,农机互助保险已被机手自觉接受并深得人心。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农机互助保险工作:
一、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农机互助保险
宣传教育是做好农机互助保险的基础工作,在农机互助保险宣传中,我们采取组装宣传车进村入户巡回宣传、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栏、利用县电视台“农民之友”栏目、农机“三下乡”服务活动等形式,坚持三个面向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宣传工作。一是面向各级领导,重点宣传农机互助保险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等,争取他们对农机互助保险的理解与支持;二是面向农机监理人员,重点是加强沟通培训,让他们熟悉农机互助保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使其成为义务宣传员,尤其在农机年检时让机手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三是面向广大有机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清农机互助保险的优越性,投保方法,权利与义务,互助保费的管理与使用,出险后的补偿等实际问题,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担心。通过典型事故案例,使他们看到农机互助保险的实惠,感受到出险后的好处,增强他们互助共济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参加农机互助保险。
二、健全机制,成立县级农机安全互助协会
农机互助保险是非盈利性的新型保险组织。为了开展好此项工作,我们充分借助农机监理源头管理的优势,把农机互助保险工作与农机监理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另一方面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县农机监理站的支持,于2013年12月1日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了岐山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配备专职人员,发动确定镇村农机安全员为理事会成员,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把工作下延到村组,宣传和办理农机互助保险,有力推进了农机互助保险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成立大会上,陕西省农机安全协会当场奖励我们一辆农机事故勘查车辆,支持我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1万元的开办经费。2013年8月21日,我县举行了农机互助保险事故赔偿金发放仪式,邀请到省、市领导参加,会上,省市领导将15万元的事故赔偿金亲自发放到农机互助保险会员的手中,这不仅是对我们互助保险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对互助保险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让农机手明白,农机互助保险为农惠农,尤其在事故理赔上,尽量让会员满意。
三、配合检查,提高机手守法意识促进保险办理
岐山县率先在全市组建成立了首家警监联合执法队,联合执法队工作人员由4名公安交警8名农机监理人员组成,集中在农机监理站办公。联合执法队按照“以防为主,惩防并举”的总原则,常态化对全县882条1158公里的县乡村道路、机耕路、田间场院行驶作业的五类车、农业机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巡查检查以及危险路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查处和纠正“无牌无证、违法载人、酒后驾驶和不参加年度检验、不参加保险从事运输作业”的严重违法行为。联合执法队在安全巡查时与协会互保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办理一个。近年来上路安全检查共390天,检查拖拉机3500台,收割机520台,其中无保险车辆880台,督促机手办理农机互助保险549份,与驾驶员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整改通知书共2500份。有效提高了机手守法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和农机安全作业环境。
四、监保联动,做好农机互保事故的处置
农机互助保险要让全县农机户接受,服务工作是关键。在农机互助事故处理中,农机安全互助协会与县农机监理站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重点抓了事故接处、科学施救、合理定损、定期回访四个环节。
1、事故接案。协会对外公布了事故报案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保证农机互保事故的及时接处。
2、科学施救。接到每起农机互助事故后,我们都力求做到值班领导带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机手一同制定施救方案,通过科学施救不仅为机手减少了损失,也为机手恢复生产赢得了时间。
3、合理定损。对每起农机互助事故都仔细进行勘察、取证、拍照,严格按照《陕西省农机互助补偿办法》,不夸大、不遗漏,认真统计事故损失,如遇重大事故及时与省、市协会联系沟通,尽力做到机手满意。
4、定期回访。每逢重大节日,由领导带队,走访慰问发生事故的困难会员,与会员面对面交流,询问他们事故发生后的生产生活情况,有困难尽力帮助解决,使会员感受到“集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难”的互助保险精神。让农机互助保险源于机手,用于机手,真正为机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保障有力,促进农机安全监理各项工作长足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认为,农机源头管理、农机安全宣传检查为广大农机手撑起了一把安全伞,农机互助保险为广大农机手找到了一所避风港,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检查,也就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互保事故的赔付,最大程度的普及农机互助保险就是最大程度的保障农机手的切身利益,防止了机手发生事故后的“一夜返贫”,加之,农机免费管理项目的全面实施,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驾齐驱,在我县逐步形成了农机免费管理、警监联合执法、农机互助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机安全监管、执法、服务新格局。
通过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工作,密切了农机监理、互助协会、农机手之间的关系,增进了他们的感情,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使农机监理部门对农机事故的损害赔偿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促进了农机事故的处理,让农机事故统计更加趋于真实化,2015年,我县农机互保事故发生58起,2016年53起,2017年49起,2018年45起,连续四年我县农机事故无死亡人员,连续三年“三秋”未发生农机事故,连续两年农机事故无受伤人员,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总之,我们将努力做好农机互助保险各项工作,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为平安农机,幸福岐山奠定良好基础,做出应有贡献。
临渭区开展农机互助保险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临渭区农机安全监理站 王明明 杨东安
2009 年,我站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工作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探索实践,把农机互助保险与提升农机“三率”有机结合,在预防、减少农机事故、规避农机经营风险、提升农机安全管理质量水平、持续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稳定发展、确保农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临渭区农机安全监理站被省农业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授予“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称号,同时连年荣获市、区农机系统安全管理先进集体。
一、经验总结
农机安全互助保险事业发展主要是在陕西省农业机械安全协会的指导下,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主要经验有:一是农机互助保险成为有效提升农机“三率”的重要举措;二是把农机事故远程监控平台应用与互助保险应急救援、勘查定损有机结合,高效服务于农机安全生产;三是农机互助保险提前快速介入人员伤亡的事故纠纷调解中,化解双方矛盾,稳定农村社会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农机互助保险在我区的开展实施,提升了农机“三率”,解决了机手作业的风险,化解了农机作业生产中的事故纠纷与矛盾,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其它部门支持重视度不够
农机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保险又是支撑现代农业的一项政策性保险,在推动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的发展进程中,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只是农机管理部门中的监理机构参与,所以存在做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现象。
(二)参保覆盖率低
目前,全区参保率仍然很低,拖拉机注册数的20%、联合收获机注册数的50%参保。农机互助保险不属于强制保险,是在农民机手自愿的前提下参加,大部分机手风险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参保积极性不高。实际工作中,若采取行政手段,必然引起机手的不满和投诉。
(三)专业救援设备缺少
先进齐全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查勘定损装备能够实现快速高效救援,在第一时间挽救和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产损失。当前,农机互助保险专业的破拆救援设备缺少,一些玉米收割机的人员夹伤事故,县区查勘人员往往到达现场,无计可施,错失抢救伤者时机,最后只能救助消防部门帮忙,造成伤者截肢的严重后果。
(四)结案率低,结案时间长
农机互助保险的展业、事故查勘依靠监理站工作人员,但事故理赔补偿由省农机安全协会负责完成。农时的特殊性,造成大量事故不能及时快结,引起机手不满意,影响发展。
三、发展农机互助保险的对策
(一)建立农机互助保险发展机制
2019年,农机互助保险列入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从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优势,整合资金加大农机互助保险项目补贴资金,制定切实可行有力的实施方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促进农机互助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基层实施单位应通过农机免费管理、检验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展,激励有机户办理农机互助保险的积极性。
(二)提高经办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农机互助保险的相关宣传、讲解、答疑、现场勘查等工作由基层办理单位实施,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农机互助保险的发展。省农机安全协会应从源头解决问题,制定相关制度,增加基层的工作经费,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提升基层人员的服务能力
基层掌握专业施救方法的人员少,翻机事故的施救造成损失扩大。救援设备的缺失,形成人伤伤害的加重。改变培训学习的方式,让基层单位进行事故救援案例的讲解,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掌握技能,提升能力。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提升施救能力。
(四)放权基层快速定补
我区参加农机互助保险的机手数量巨全省前列,三夏、三秋时期事故多。实行责任明确、损失清楚的千元以下事故借鉴跨区服务事故勘查定损办法,简化流程、现场快补,既提高结案率,又快速恢复生产,起到快补促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