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会员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跨区机手的追风生活
时间:2014-06-04 17:32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张国政 通讯员 崔 点击:
    一年又一年,他们是丰收的见证者、收获者,更是田野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有人羡慕他们,说他们半年时间可以挣到十几万元;也有人疑惑,是什么让父亲带着儿子、丈夫带着妻子、叔叔带着侄子远赴他乡,每年行程数万公里,过着天为被,地为床的生活。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勤劳致富,他们每年创造出近5亿元的经济收入。又是一年“三夏”时,记者再次跟随渭南市农机局跨区作业服务队远赴河南南阳内乡、邓州等地,记录着他们追逐收获的脚步……
    5月23日,渭南小雨。当日中午,记者们一行出发,到达河南省内乡县时已是晚上7时。沿途看到陆陆续续的收割机、播种机也正往这个方向驶来。
    5月24日下午,在内乡县马山口镇打磨岗村的一处农田里,华县高塘镇北村一农机手在避让车辆时发生翻车,所幸无人员伤亡。在跨区作业服务队和省农机监理互助协会的帮助下,车辆很快被托起,并现场进行了1500元的快速理赔。农机手杨六京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在外乡发生这种事情,政府部门能在半个多小时内就赶到现场,而且很快就进行了理赔。”一旁的妻子魏玉萍说:“我们是昨天刚到的,没想到今天就发生了这事,出来时身上只带了2500元现金,加油用了两千多,刚才还在担心咋办呢,这下不用担心了。”
    “很多地方都有收割机,但他们一般只是收完本地的庄稼,像渭南的农机手这样全国各地收庄稼的并不多,渭南的机手把跨区作业当成一种产业,他们要收割和播种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甘肃、青海等九个省的地。8000千多辆农机沿黄河两岸、秦岭南北依次收割、播种,每年创造5亿元的经济效益。”行车途中,渭南市农机局副局长、跨区作业服务队队长李宏才告诉记者。
    5月26日,在邓州市楼裴营乡街道,来自临渭区田市镇南张村农机手李敏学和妻子李爱花正在街道旁休息。李敏学说:“由于天气原因,今年的小麦收获时间不一,车辆又多,只能等待。”李爱花说:“外出作业,最担心下雨,白天下雨就无法继续收割,晚上下雨人都没地方睡觉。有一年,我们两口子在四川收小麦,晚上睡在别人屋檐下,结果半夜下起雨来,没办法最终只能把帆布铺一半盖一半熬到天亮。”
    47岁的李战争和李敏学夫妻是同一个村的,从1995年前后每年都出来跨省收割小麦。今年出来收割小麦,他是领队,领着村里的6台收割机。
    李战争说:“2006年的时候,我翻过一次车,收割机直接掉到路边的一个水沟里,庆幸人没受伤,跨区作业,很多时候真的很危险,尤其是车辆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发生意外。这其中,有机手出车祸直接就死了。经历的越多,我开车就越加小心。我们去年去河北收小麦根本无法收,人家那边是政府组织的车队进行收割,外地车辆根本插不进去。”
    当记者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时,李战争说:“希望政府可以组织车队进行跨区作业,政府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有多少地需要多少车,然后派出部分车辆去收割,这样外出的机手会更加方便。另外,希望油价可以有些优惠政策,每年外出挣得钱将近三分之一都加了油。”
    在机械化发展的今天,跨区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农民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多年外出的老机手依凭人脉关系,编织了一个个农机市场覆盖网,在方便的当地农民的同时,也让自己腰包鼓起来。长达半年时间的赶场,辗转数万公里,睡在车上,吃在车上,风餐露宿,日夜操作,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致富,赢得社会的尊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