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会员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汉中“牛人”郑富俊 种田要出品牌米
时间:2014-05-21 08:27来源:陕西省农业机械安全协会 作者:admin 点击:
    “我要让耕牛在圣水离开农田,做一个体面的农民。”这是南郑县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郑富俊的豪言壮志。
    郑富俊,南郑县圣水镇人,2001年12月7日从新疆复员,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工作,但都不太得心应手,他开始沉下心思思考自己以后的出路。在新疆,他见到的都是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可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家乡种田还是老样子?“我一定要把农村‘用牛耕地,人力收割’的传统作业方式改变了。”他决定大干一番。
    2002年4月,他把汽车卖了凑钱买了汉中第一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两口子结伴在村里收麦。一开始,群众对机收都很排斥,认为抛洒大。郑富俊就找当地村民拿着筛子跟着收割机承接抛洒物,请大家看,就这样慢慢积累经验及信誉。这种低价格高效率终于在当年就把市场打开了。这年秋季,新疆的战友与他联系收稻子。郑富俊立马组织了八台收割机,汉中及周边4台,广西周边4台,满怀信心得准备带领着大家到新疆和田地区大面积跨区作业。然而快到出发时间时其他机手却不愿意上路了,皆因当时久保田收割机没有售后服务,大家担心机器外出出故障就得不偿失了。最终,他独自决然西进,这次跨区作业11天挣了26000元。“这个收入相当于陕西当地村民两年的收入,收入相当可观。”说到这,郑富俊神采奕奕。
    初战告捷让他更加坚定了依靠农机创业的信心。2003年他组织陕西的个别机手到宁夏中卫跨区收割,2004年在汉中首次较大规模地组织一批机手在宁夏、新疆开始收割,河南、四川、江苏等地的机手也随风而至。自此以后郑富俊年年牵头带领机手参加跨区作业,规模逐年增大,经济效益明显。
    2011年,有了补贴农机大户和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郑富俊高兴地说:“我干了整整9年农机,终于看到了一点点阳光。”他又相继购买了几台机器。这年12月,郑富俊捧着一堆资料在当地工商局将合作社手续办全,南郑县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终于建立起来了。包括自己共有11户农民参与其中,成员出资总额133万元,拥有5台收割机、13台旋耕机、3台播种设备(1台油菜、2台水稻)。郑富俊除了带领社员开展常规农机作业外,他更注重拓展作业市场,提高社员经济效益。汉中水稻专家吴升华主任找上他,洽谈优质稻推广,有一批专家专门指导他们,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农民生产中。郑富俊笑称这些老专家为“全是退了休的有真才实学的宝贝疙瘩”,老专家们的技术支持和农机运作的经验,使得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农机合作社的流转土地有215亩,分布在勉县、城固县和汉台区,全部是优质稻。
    谈到今后的计划,郑富俊娓娓道来:“一方面,鉴于2013年4月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20万元在10月即全部还清,今年准备继续添置几台机具,并扩大业务。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抵押贷款的话,我非常想购置一套烘干设备,既解决了我们自己的产品烘干问题,还可以在外接一些药材、油菜籽的烘干业务。”郑富俊越干越有劲。最后,他满怀激情地说:“因为合作社的机具多,我还想多流转土地,希望可以规模化种植,具备自己的生产基地,生产出更多的‘裕丰’牌优质米。”

(责任编辑:admin)